在我的小小书架上,放着各式各样的书,有些已经老旧,甚或已经破损,但我不曾将他们遗弃,因为当中,有我漫长岁月的点点痕迹。
犹记得小的时候,和一般女孩子一样,我喜欢各种各样有关神话的小人书,这,让我想起了人生中那些最熠熠生辉的时刻。
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,临睡前躺在床上,捧起书来,我会幻想着世界与未来。
那时我相信自己可以造一艘飞船去到宇宙的尽头,可以织一双翅膀飞上天空的一角,可以采一朵云彩回来做沙发,可以抓一只小神龙去当坐骑……
我更相信天一亮,会遇见一个神奇有趣的世界,迷迷糊糊中,我一抱着书睡去。
“豌豆仙子”,“桃太郎”,全是我童年时的偶像,也是我所有“真善美”以及对于这个世界想像的开始。
在那时的记忆中,那是许多伟大梦想诞生的时刻,是星光充满大脑的日子。
再长大一点,课堂上,老师喜欢考问同学对课外书的掌握:“你们看过四大名著吗?”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述着《红楼梦》、《西游记》,我却埋头于三国鼎立时期,我喜欢正直不阿的关云长,我崇拜善谋果决的诸葛亮,还欣赏善于用人的曹操,更羡慕风姿卓绝的小乔……沉迷太深,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一个好学生。
慢慢地,进入了懵懂的青春期,没想到的是,这影响了我迄今为止的读书方向。年少的我,对于清秀阳光的男孩,有着一颗向阳花的心,当他挥洒着汗水携带着篮球经过我身边时,就像现代诗人左河水说的:“欲前搭话,颤步几回终作罢”。从此,浪漫而又感性的性格就地奠定。我开始阅读似乎是为青春女孩专设的小说,那些日子里,我总会抽出一点空隙,去学校图书馆,每次去的时候阿姨总会朝我微微一笑,渐渐地,我就开始可以在那里坐上一上午,一下午,一整天。
等我手头上稍微有点零用余钱,便会抽出一个周末,一门心思地躲在新华书店,从张爱玲到席绢,从顾漫到匪我思存,从韩寒到郭敬明……我怀揣着对每个作家的敬意细细拜读。
“林岚和顾小北”、 “ 齐铭和易遥”、“李春娇和张志明”,他们的故事象棉花般充斥着我的爱情故事,这,亦或是我对人生另外一半的憧憬。
那是一个冲破青春束缚的时刻,是荷尔蒙充满全身的日子。
工作了,我开始忙碌在一线岗位上,有时会忙得使我不知道天黑,但我还是会在寂静的午夜或破晓的时分捧上一本书,在某天夜里,看到了陈谌的《冰箱里的企鹅》,童真又富含隐喻的对白,洒脱自由没有限制的故事,让我心里无端生出一种久违的感动。也许有人觉得这讲的是爱情或者其它什么的,但我仅仅只是想起了某些时刻,我常常希望自己还是那个奔跑在自我设定的奇异世界里的小姑娘、还是那个埋藏在粉红色的爱情故事里的少女。
而此后,渐入世俗,整个世界里开始变得仅仅是希望自己更聪明、更实际,书架上渐渐堆满与工作、生活品质有关的书籍,蔡康永的《说话之道》、华理克的《标杆人生》……一段时间,因为一句“趁着年轻,把想做的事情都做了吧”而沉迷于韩梅梅老师的《有些事》系列,整整一个月,都埋头于对照书本上的,然后兴致勃勃地于茶余饭后在你我他之间不断地人情世故,或是煞有介事地与大家一起侃文咬字。
这或许就是生活,书里书外的生活,可以简单实在,可以飘渺优雅……
此时的我,虽与过往一样享受同一片蓝天,而且未来,还是如此。尽管,对于未来,我不敢定论,但我想,等我以后经过书店橱窗,想到那些曾经让我们浮想联翩、血脉喷张、浓情蜜意的文字……我觉得,即使前景漫漫,脑海中存留的文字,总不会失去,那一份的温存,也不会逝去,这,就像《新约?希伯来书》中所说:不怕震动的才能保留。